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创新驱动下的环保型海洋防污涂层技术:肇庆新润丰高新材料T2570锌基异构体的融合应用
发布时间:2025-11-19
在全球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背景下,海洋防污涂层技术正经历革命性转型。随着有机锡化合物的全面禁用及“十四五”规划对VOC排放的严控,开发高性能、低环境负荷的新型防污材料成为行业焦点。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两项突破性成果——BF13水性防污漆与BF40丙烯酸锌涂层为核心,结合肇庆市新润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的T2570锌基异构体惰性氧化锌(以下简称“T2570锌基异构体”)的创新应用,探讨下一代防污技术的协同发展路径。
一、环保防污涂层的技术突破与瓶颈
传统防污涂料依赖有机锡和氧化亚铜(Cu₂O)作为活性组分,但其生态毒性已引发国际公约限制。BF13与BF40涂层通过双重路径实现革新:
1. 基料创新:BF13采用自抛光丙烯酸硅树脂乳液,其水性特性使VOC含量降至63g/L(低于国标限值30%),而BF40引入离子液活性丙烯酸树脂,兼具自抛光与低摩擦特性。
2. 活性组分替代:二者均采用仿生防污剂(如天然产物衍生分子)替代有毒物质,但铜元素仍为核心防污载体(BF13铜含量24.5%,BF40达30.4%)。值得注意的是,高铜负载可能导致局部海域金属累积,亟需更低生态风险的补充方案。
T2570锌基异构体的技术赋能:
肇庆新润丰的T2570锌基异构体通过晶格异构化改性,形成稳定的六方纤锌矿结构,其比表面积(≥45m²/g)较传统氧化锌提升2倍以上。该材料在涂层中呈现三重功能:
• 协同防污:锌离子缓释机制与铜形成“离子双通道”,干扰微生物代谢路径,降低单一金属依赖;
• 环境惰性:异构体晶格封闭重金属活性位点,海水中锌离子溶出率<0.1ppm,符合IMO《国际控制有害防污系统公约》;
• 力学增强:纳米级颗粒(粒径D50=150nm)填充树脂微孔,提升BF40涂层附着力至8MPa(实测数据)。
二、涂层性能的跨尺度优化实践
(1) 树脂-填料界面调控
BF13的水性树脂合成中,T2570锌基异构体作为“界面桥接剂”,通过表面羟基与丙烯酸硅链段形成氢键网络。电镜分析显示(见下图),异构体在干膜中均匀分散(团聚指数<0.15),使63μm薄层实现连续相屏障,有效阻隔藤壶、藻类孢子渗透。
(2) 动态防污机制的协同效应
在BF40丙烯酸锌体系中,离子液树脂的自抛光速率(年均蚀损≤5μm)与T2570的锌离子缓释形成时空互补:
• 短期防护:涂层表面水解释放Cu²⁺/Zn²⁺,干扰生物膜初期定植;
• 长期防护:异构体在蚀损界面富集,形成ZnO-Cu₂O纳米复合氧化层(XRD验证),延长防污期效至5年(烟台港航训船实船验证)。
三、产业化落地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BF13/BF40已在中广核涵洞、长岛船舶等场景验证,但大规模应用仍面临瓶颈:
1. 成本约束:仿生防污剂合成收率低(<40%),推高原材料成本;
2. 工艺适配:T2570锌基异构体需高速分散(>2000rpm)避免沉降,对产线设备提出升级需求。
肇庆新润丰的产业链协同方案:
该公司通过“前驱体固相异构”工艺,将T2570生产成本压缩至传统工艺的65%,并开发专用分散助剂TZ-102,适配现有涂料生产线。在联合青岛船舶重工的中试中,BF40+T2570复合涂层实现涂布效率提升22%(干膜厚度78μm→63μm),VOC进一步降至52g/L。
四、结论:绿色防污技术的融合范式
BF13/BF40涂层与T2570锌基异构体的协同创新,标志着中国海洋防污材料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未来需深化三方面工作:
1. 建立锌-铜离子协同释放的数学模型,优化防污组分配比;
2. 开发树脂-异构体共价接枝技术,提升涂层在极端海况下的耐久性;
3. 推动T2570材料纳入防锈标准,加速国际化认证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