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技术性新闻

新型光催化材料:双金属协同改性的纳米氧化锌技术解析_

新型光催化材料:双金属协同改性的纳米氧化锌技术解析

发布时间:2025-09-06



 

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光催化材料因其绿色、可持续的特性备受关注。近年来,一种基于纳米氧化锌的双金属协同改性技术崭露头角,其在提升光催化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传统贵金属掺杂的成本。这项技术通过独特的制备工艺,实现了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协同优化,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一、技术原理:能带调控与载流子分离

纳米氧化锌作为典型的光催化剂,其催化活性受限于宽带隙(约3.37 eV)和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传统改性方法多采用贵金属(如银)掺杂以引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从而增强可见光吸收。然而,贵金属的高成本成为规模化应用的瓶颈。新策略通过引入两种金属元素——锡(Sn)和银(Ag)进行共掺杂,形成“双活性位点”。锡的掺杂可调整氧化锌的晶格结构,缩小带隙并扩展光响应范围;而银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则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两者的协同作用不仅提升了光量子产率,还通过减少银的用量(较传统单金属掺杂降低30%-50%)实现成本控制。

 

二、制备工艺:分步掺杂与结构控制

1.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分步掺杂工艺,有效避免了金属前驱体间的竞争反应。具体流程分为三个阶段:锡掺杂基体制备

2.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硝酸锌和四氯化锡为前驱体,通过络合剂调控金属离子的水解速率。添加丙烯酰胺和交联剂构建三维高分子网络,抑制晶粒团聚。煅烧阶段(600-700℃)促使锡离子进入氧化锌晶格,形成稳定的固溶体结构。银的梯度负载

3.  在锡掺杂基体上,通过二次溶胶过程引入银盐。此步骤中,高分子网络作为模板限制银颗粒的生长尺寸(<10 nm),形成均匀分散的银纳米簇。煅烧后,银以金属态和离子态共存于氧化锌表面,增强光吸收与界面电荷转移。结构优化关键:葡萄糖介导的凝胶调控

工艺中创新性地引入葡萄糖作为造孔剂。其在凝胶脱水过程中碳化,形成多孔骨架结构,既防止湿凝胶塌缩,又为后续金属负载提供高比表面积载体。最终产物呈现介孔-大孔分级结构,比表面积可达80-120 m²/g,显著提升污染物吸附与光催化活性位点密度。

 

三、性能优势与机制验证

经测试,双金属改性材料在模拟太阳光下对多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呈现突破性表现:

• 广谱降解能力:对含苯环、偶氮结构的复杂污染物均表现出高效降解,30分钟内脱色率超95%;• 稳定性提升:循环使用5次后活性保持率>90%,归因于锡对氧化锌晶格的稳定作用;

• 抗干扰性强:在含Cl⁻、SO₄²⁻等离子的水体中仍保持高活性,适用于实际废水处理。

深层机理研究表明,锡的引入使氧化锌导带位置负移0.3 eV,增强还原能力;而银的局域电场加速电子向材料表面迁移。两者协同将载流子寿命延长至纳秒级,较纯氧化锌提升两个数量级。

 

四、工业化潜力与拓展应用

该技术已突破实验室规模,中试数据显示:

• 每千克催化剂可处理10-15吨有机废水(初始COD 200-500 mg/L);• 生产成本较纯银掺杂体系降低40%,且无需贵金属回收装置;

• 可通过喷雾干燥实现连续化生产,产能达吨/年级别。

未来应用场景不仅限于水处理,在空气净化(VOCs降解)、自清洁涂层、光解水制氢等领域均有潜力。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调整金属掺杂比例,可定制材料的光响应范围,适配不同地域的光照条件。

 

五、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1.  当前仍需攻克两大难题:复杂水体适应性:针对含油污、悬浮物的实际废水,需开发复合过滤载体;

2.  光腐蚀防护:长期运行中氧化锌的溶解问题,可通过表面包覆非晶碳层改善。

随着原位表征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掺杂位点的原子级精准调控,进一步释放纳米材料的催化潜能。这项技术为绿色化学工程提供了兼具效能与经济性的解决方案,或将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颠覆性创新。

 

新型光催化材料:双金属协同改性的纳米氧化锌技术解析_

肇庆市新润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电话:0758-5971199

传真:0758-8113142

手机:13392778992 万总    13392775518 宋总

邮    箱:hn-xfr@zqxrf.com

网    址:http://www.zqxrf.com

联系地址: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澄湖工业区8号(肇江公路旁)

佛山销售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樵高路致盈广场5楼F01-F09新润丰锌业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肇庆市新润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714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