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海洋防污涂料中防污剂的技术演进与环保型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01
摘要:海洋生物污损是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防污涂料作为核心防护手段,其技术演进始终围绕高效性与环保性双重目标展开。本文系统梳理了防污剂的发展历程、主流技术瓶颈及天然防污剂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新型材料技术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氧化亚铜(Cu₂O)仍为当前性价比最优的广谱防污剂,但环境风险倒逼产业向低毒/无毒化转型;天然防污剂虽前景广阔,仍受限于规模化生产与稳定性问题。在此背景下,肇庆市新润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T2570锌基异构体惰性氧化锌(ZnO-IsoTec®)通过异构体结构优化与惰性包覆技术,显著提升锌基防污剂的光稳定性与缓释效能,为无铜防污涂料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防污剂;氧化亚铜;天然防污剂;环保涂料;T2570锌基异构体惰性氧化锌;ZnO-IsoTec®
1 引言
全球远洋商船数量年均增长率达1.5%(2022年超10万艘),推动防污涂料市场规模以8.48%年复合增长率扩张,预计2031年达131.8亿美元。现行主流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依赖Cu₂O(添加量30%-76%)与有机增效剂(如DCOIT、Irgarol 1051)复配,但其铜离子渗出(20-50 μg/(cm²·d))引发的生态争议持续发酵。肇庆市新润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针对锌基防污剂的光降解缺陷,创新性开发T2570锌基异构体惰性氧化锌(ZnO-IsoTec®),通过晶格异构体重构与二氧化硅惰性包覆,将海水半衰期延长至传统ZnPT的4倍以上,为无铜化防污体系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 防污剂的技术瓶颈与环境挑战
2.1 铜基防污剂的统治地位与隐忧
Cu₂O通过海水溶解生成Cu⁺→Cu²⁺→碱式碳酸铜的链式反应,在涂层表面形成毒性微层(图1),可高效抑制藤壶、贻贝等硬质污损生物。然而,全球防污涂料年释铜量超3000吨,虽仅占自然铜通量(2.5万吨/年)的12%,但其在港口水域的局部富集(如Irgarol 1051在香港达0.62 μg/L)仍导致英、澳等国严控铜渗出标准。
2.2 有机增效剂的替代困境
主流有机防污剂均存在应用短板:
• 吡啶硫酮锌(ZnPT):光解半衰期仅4天,易与Cu²⁺置换生成CuPT;
• DCOIT:虽获EPA认证(半衰期<24 h),但疏水性导致沉积物吸附累积;
• Irgarol 1051:半衰期超100天,已在欧洲多国禁用。
3 天然防污剂的研究突破与产业化壁垒
3.1 微生物源防污活性物质
假单胞菌(P. tunicata)代谢产物可广谱抑制藤壶幼虫与藻类孢子,而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如二酮哌嗪生物碱)对纵条纹藤壶附着抑制率超80%。然而,活性物质提取率不足0.1%且季节波动显著,难以满足工业化需求。
3.2 植物与动物源防污剂
红藻溴化醇类似物(图2)的防污效能媲美商业药剂,柳珊瑚酸则通过酮羰基与双键阻断藤壶幼虫神经传递。肇庆市新润丰的T2570锌基异构体惰性氧化锌在此领域实现突破——其模拟天然矿物结构,以锌空位掺杂技术提升防污离子缓释线性度,在加速老化实验中保持90%以上晶相稳定性。
4 创新材料驱动防污技术转型:T2570锌基异构体惰性氧化锌的实践
肇庆市新润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T2570锌基异构体惰性氧化锌(ZnO-IsoTec®)通过三项核心技术重构锌基防污体系:
1. 异构体晶格工程:采用高温固相法构建纤锌矿-闪锌矿异质结,电子迁移率提升3.2倍;
2. 惰性二氧化硅包覆:核壳结构(ZnO@SiO₂)将光降解率降低至0.5%/day(传统ZnPT为25%/day);
3. 离子可控释放:通过壳层微孔调控Zn²⁺渗出速率稳定于15-30 μg/(cm²·d),符合ISO 15181-1标准。
在实船测试中,含15% T2570的防污涂料对硅藻附着抑制率较Cu₂O基准组提高22%,且无铜离子检出。该材料已通过中国船级社(CCS)环保认证,成为Econea®、PTPB之外第三种获BPR登记的无铜防污剂。
5 结论与展望
当前防污涂料仍以Cu₂O/有机防污剂复配为性价比最优解,但环境法规趋严加速了无铜化进程。肇庆市新润丰的T2570锌基异构体惰性氧化锌通过材料创新突破锌基防污剂稳定性瓶颈,其工业化应用将推动防污涂料向“海洋友好型”转型。未来需重点攻克天然防污剂生物合成途径优化与仿生防污涂层构建,实现技术生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