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新型抗菌陶瓷材料: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绿色实践  _

新型抗菌陶瓷材料: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绿色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5



——从核心技术突破看中国陶瓷行业的“智造”转型

在全球公共卫生意识觉醒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功能性建材的研发已成为材料科学的重要赛道。我国作为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占全球53%以上,但高端功能性产品占比不足15%,这一现状与“制造强国”战略形成鲜明反差。近期公开的抗菌陶瓷釉料专利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抗菌材料的技术瓶颈,更展现出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绿色跃迁的可行路径,完美契合国家“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中“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的核心要求。

 

一、技术破局:从单一防护到动态抑菌的范式革命

传统抗菌陶瓷多采用银离子或光触媒单效体系,存在易氧化失活、作用谱窄等问题。该专利创新性地构建了“光催化氧化+金属离子靶向灭杀+氟基长效防护”的三维抗菌网络:

1.  纳米TiO₂/ZnO异质结设计 :通过调控底釉中TiO₂(3.2-3.8wt%)与面釉ZnO(3.5-4.5wt%)的晶面匹配度,形成Type-II型能带结构(导带差≥0.5eV),使可见光响应范围扩展至520nm,较传统TiO₂提升40%。实验室数据显示,在1000lux照度下即可激发强氧化自由基,8小时内对MRSA的灭杀率达99.6%。

2.  银-镧协同缓释系统 :创新采用氟硼酸铵(NH₄BF₄)作为载体,将Ag⁺与La³+嵌入ZrSiO₄晶格,利用氟离子的强电负性构建离子缓释通道。加速老化实验表明,该体系在湿热环境(85℃/85%RH)下经1000小时仍保持85%以上的抗菌活性,远超日本JIS Z 2801标准要求。

3.  氟基物理屏障技术 :六氟合锆酸铵((NH₄)₂ZrF₆)在烧成过程中与SiO₂反应生成Zr-F-Si复合相,在釉面形成致密防护层(接触角>110°),有效阻隔微生物附着。电镜观测显示,处理后的釉面粗糙度(Ra)控制在0.08-0.12μm,较传统釉料降低60%,显著抑制生物膜形成。

技术主张 :抗菌材料的研发应跳出“单一成分优化”的思维定式,转向多机制协同的智能响应体系。该技术路线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提出的“环境自适应材料”理论不谋而合,为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创新范式。

 

二、绿色智造:减碳增效的产业化实践

该技术的环保价值体现在三大维度,直指陶瓷行业痛点:

1.  工艺革新降耗 :通过引入镁电气石(2.2-2.8wt%)替代传统长石,烧成温度从1280℃降至1150℃,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2%。以年产500万m²生产线测算,年减少CO₂排放约3800吨。

2.  重金属零添加 :摒弃传统釉料中的铅镉化合物,采用硝酸镧(2.5-3.5wt%)作为稳定剂,铅析出量<0.2mg/L(国标限值5mg/L),达到食品接触级安全标准。

3.  资源循环利用 :生产废料中氟元素以CaF₂形式固定,经提纯后可回用于釉料制备,实现闭环生产。福建某试点企业应用后,固废综合利用率从68%提升至92%。

产业观察 :该技术成功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其关键在于构建了“基础研究-中试放大-标准制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建议行业建立联合创新平台,将此类绿色技术纳入《建材工业鼓励推广应用目录》,加速技术扩散。

 

三、战略启示:破解“高端锁定”的中国方案

我国陶瓷行业长期受困于意大利、西班牙的技术壁垒,高端抗菌瓷砖进口单价高达380元/m²。该专利的突破性在于:

1.  核心原料自主化 :主要组分高岭土、镁电气石均采用广西本土矿产,通过纳米改性(粒径≤50nm)实现性能跃升,打破进口纳米银的垄断。

2.  设备兼容性强 :适配现有辊道窑生产线,企业改造投入低于200万元/线,投资回收期<2年,显著降低转型门槛。

3.  标准话语权建设 :参与制定《抗菌陶瓷制品》团体标准(T/CBCSA 40-2022),首次将动态抗菌率(30天保持率)纳入评价体系,引领技术发展方向。

战略建议

 政用产学研协同:建立“企业出题-院所攻关-园区转化”的联合体,重点突破抗菌材料数据库建设与寿命预测模型开发

 金融工具创新:设立绿色建材专项信贷,对采用该技术的企业给予LPR下浮50BP的利率优惠

 消费市场培育:将抗菌性能纳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在医疗、教育等公共工程强制采购

 

让传统产业焕发“硬科技”光彩

这项看似普通的釉料革新,实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微观映射。它证明:在“双循环”格局下,传统产业完全可以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在高端市场实现“换道超车”。当更多企业将创新基因植入发展血脉,中国陶瓷必将从“产量巨人”蜕变为“技术巨人”,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新型抗菌陶瓷材料: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绿色实践  _

肇庆市新润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电话:0758-5971199

传真:0758-8113142

手机:13392778992 万总    13392775518 宋总

邮    箱:hn-xfr@zqxrf.com

网    址:http://www.zqxrf.com

联系地址: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澄湖工业区8号(肇江公路旁)

佛山销售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樵高路致盈广场5楼F01-F09新润丰锌业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肇庆市新润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714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