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重构能源格局的 “材料革命”
发布时间:2025-07-05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技术突破,正在改写光伏产业的游戏规则。这种基于 ABX₃型晶体结构的材料,以其独特的光电特性成为全球科研界的焦点。2025 年,中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分子极化调控技术,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突破 26.78%(认证值 26.29%),而大面积模块(16 cm²)效率也达到 23.08%。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器件在湿热测试标准下运行 1000 小时后效率仍保持 99% 以上,这一稳定性指标远超传统晶硅电池。
技术迭代的核心在于材料创新。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通过引入苯乙胺碘化物(PEAI)和甲基碘化胺(MAI),成功制备出(100)取向的高质量宽带隙钙钛矿薄膜,将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提升至 29.1%。这种晶体取向优化策略不仅降低了缺陷密度,还将开路电压提升至 1.373 V,为叠层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钙钛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正在加速。2025 年 4 月,隆基绿能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晶硅 - 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 34.85%,刷新了世界纪录。这种叠层技术通过将钙钛矿与晶硅结合,实现了对太阳光谱的全波段吸收,理论效率极限可达 43%。与此同时,纤纳光电在山西神池县建成的全球最大穹顶钙钛矿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采用透光光伏组件与穹顶建筑的融合设计,年发电量达 2.53 万度,减排二氧化碳 630 吨。
在柔性应用领域,清华大学马冬昕团队开发的钙钛矿量子点深红光器件,外量子效率达 26.0%,工作半衰期超过 10587 小时,为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了新的能源解决方案。宁波材料所则通过氰基衍生物添加剂,制备出效率 24.08% 的柔性钙钛矿电池,经 3000 次弯折后仍保持 92% 的效率。
尽管技术突破显著,钙钛矿电池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其一是材料稳定性问题。钙钛矿对湿度、温度和光照敏感,在湿热环境下易发生离子迁移和结构降解。中国科学院团队通过引入二维钙钛矿模板,将甲脒碘基钙钛矿(FAPbI₃)的运行寿命提升至 1000 小时以上,效率衰减不足 3%。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则开发出 CPMAC 合成分子,通过离子键强化界面结合,使电池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行 2000 小时后效率衰减仅为传统 C60 电池的三分之一。
其二是大面积制备工艺的复杂性。钙钛矿薄膜的均匀性控制和缺陷密度降低是量产化的关键。嘉兴市海盐县雪水港村邻里中心项目采用狭缝涂布技术,在建筑西立面铺设蓝灰色钙钛矿组件,实现了光电性能与建筑美学的统一。而京山轻机的团簇型多腔式蒸镀设备,已实现百兆瓦级量产,为钙钛矿组件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设备支持。
钙钛矿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十四五” 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新材料产业列为 “顶梁柱” 产业,2021 年新材料规上企业产值突破 1200 亿元,光伏材料、锂电池材料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上海市发布的《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 年)》则将钙钛矿纳入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支持在航空导线、航天轻量化等领域的首发应用。
在政策引导下,国内企业加速布局钙钛矿产业链。隆基绿能、纤纳光电、协鑫纳米等企业在叠层技术、柔性器件、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了 “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量产一代” 的技术储备体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未来潜力远超传统光伏技术。其理论效率极限(31%)和低成本溶液法制备工艺,使其在分布式发电、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稳定性问题的逐步解决和量产工艺的成熟,钙钛矿有望在 2030 年前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更值得期待的是,钙钛矿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创新。例如,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 N719 - 钙钛矿杂化吸光层,将湿度稳定性提升三倍,为钙钛矿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而量子点技术与钙钛矿的结合,可能催生新一代发光器件和显示技术。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崛起,不仅是一场材料科学的革命,更是能源产业重构的重要契机。中国在钙钛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政策支持、企业创新与科研突破的协同效应,正在推动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未来十年,钙钛矿有望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之一,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