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釉面形成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3-11-18
首先,我简单总结一下釉料的发展历史。
(1) 前商时期的孕育阶段,包括陶衣和陶泥釉的出现。
(2) 商周时期釉的形成阶段,包括从硬质陶器中分离出来的原始釉。
(3) 汉至五代釉料的成熟阶段,包括南方越窑的青瓷釉和北方邢窑、巩窑、定窑的白釉,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业布局。
(4) 宋代至清代的釉料改良阶段,其间出现了世界各地的宋代五大名窑,为釉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时期釉的形成原理。
(一)古窑以树木和柴火为燃料。焚烧后的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落在窑体上。当窑内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时,这层草木灰与体表面的硅酸盐氧化物起作用,熔化成玻璃状物质,粘附在生坯表面。品与火焰或气流直接接触时,气流中夹带的草木灰也可能与烧红的坯体表面接触,生成玻璃状物质,为釉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被认为是釉料的孕育阶段。
(2) 在商代,人们基于易熔粘土在高温下会熔化成一层玻璃般的光亮层的认识,直接使用或加工细的易熔粘土来制作釉料。这是最原始的釉料。受天然灰釉的启发,我们创造了一种纯灰色釉,将草木灰和水混合,形成泥状,并直接应用于器皿上。此外,草木灰加适量粘土烧制的釉是商周时期高温釉的主流。从商代到宋代,形成了中国瓷器的“灰釉”特征。
(3)汉至五代釉的成熟阶段,由于釉中含有2%左右的Fe2O3和一定量的TiO2,一般在弱还原气氛中烧成,导致这些釉呈青中带黄,所以统称为青。珐琅该釉以CaO为主要助熔剂,是我国典型的钙釉。到了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白珐琅釉(Fe2O3在珐琅釉中的着色作用)。宋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五大名窑:管、革、汝、钧、定。其中,官窑、哥窑瓷器主要以铁色结晶釉为主釉色。钧窑以其瑰丽的钧瓷釉而闻名。铜红颜料与其他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混合而成,颜色多种多样,有红、蓝、紫、月白等多种颜色相得益彰。
目前市场上的釉面水的种类和用途大致可以分类如下:
1. 铅釉和无铅釉。2. 生料釉和熔块釉。3. 用于一次烧或二次烧的釉料。4. 陶瓷砖、餐具、卫生陶瓷、电瓷用釉料。5. 按施釉方法分为浸釉、喷釉和浇釉。6. 高温釉和低温釉。7. 高膨胀釉和低膨胀釉。8. 烧成气氛包括氧化火焰、中性火焰和还原火焰。9. 色釉和无色釉。10. 透明釉和乳光釉。11. 光泽釉、无光釉、半无光釉或花纹釉等。
因此,柴火采用最原始的烧成方法,形成自生釉。在最原始的烧成方法中,用专业窑炉提高窑炉温度,使其能烧成高温瓷器(温度高达1350度)。过去因烧成温度高只能称之为陶,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烧成方法基本上是坑烧。
肇庆新润丰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完整的氧化锌产业链。其主要产品包括陶瓷级氧化锌(99氧化锌、99煅烧氧化锌、99.5煅烧氧化锌、RA95煅烧氧化锌、RA95型釉用活性氧化锌、轮胎级氧化锌、橡塑级氧化锌、电子研磨工具专用氧化锌等。